扬子晚报网8月17日讯(通讯员 季君 记者 杨甜子)2016年,王文冬从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连云港市赣榆区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村官,常驻班庄镇孙净埠村开展工作。孙净埠村为省定经济薄弱村,共有住户561户,其中211户为低收入农户,共有劳动力910人,其中外出务工550人。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大战中,计算机学院毕业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了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这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孙净埠村所欠缺的。他希望能在孙净埠村掀起一阵科技风,为此,他特地返回了一趟母校,向曾经的老师寻求帮助。双方一拍即合。

介绍机器人
这个暑假,孙净埠村第一次迎来了来自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暑期科普团。这支科普团可不是新兴力量,南京的科技馆、青少年宫、小学课堂、敬老院、社区都留有他们的足迹,现在,在这个炎热的酷暑,他们将大本营从南京移到了孙净埠村,开始了自己洗衣、做饭,并且工作的日子,准备在这里大干一场。

讲解电脑组成
不同于普通的支教,科普团致力于为乡村儿童打开科技之门。科普团给村子里的孩子带来了电子积木,面包板,DIY科学小实验,智能小车等一系列益智小玩具;他们还带领孩子们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领略太阳系的奥秘,观看神奇的机器人,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科普团还带来了10台由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捐赠的电脑,在村部建起了电子阅览室,他们甚至带着科普班的学生一起组装了这10台电脑……64名留守儿童根据年龄被分成了两个班级分别授课,科普团的小老师们轮番上阵,带他们的新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在授课之余,科普团还成为了村里的电脑维修站,为村民上门解决电脑故障,还笑称,把南京的珠江路搬到了孙净埠村。

展示面包板
“我们一直跟村民说,科普团不是支教团,但很少有人理解”,科普团成员梁露园如是说道,这一度影响了科普班的招生。如今,他们用神奇的实验和计算机技术告诉了村民,科普团到底是什么,并让科技带着孙净埠村一点点发生改变。
这种通过大学生村官连结乡村和大学的合作模式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这场在孙净埠村开展的接力或许可以继续。王文冬正在计划着下一个假期,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孙净埠村和南京工业大学沟通合作的桥梁。正如他所说,脱贫攻坚重在文化脱贫,科技脱贫,他一个人能做的或许有限,但有了身后的母校,有了那么多的学弟学妹,他能做的或许还有很多。
扬子晚报:http://t.yzinter.com/index.php?m=News&a=listcontent&id=451324&classid=4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