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29期

穿街走巷看门西,来一场关于城市更新的city walk

以都市之身而兼具乡村风味,这是作家张爱玲对南京的评价,而这在南京秦淮河沿岸的钓鱼台也有切切实实的感受。推广城市更新秦淮样本,绘就历史风貌区发展的创新画卷”,一场有关城市更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南京门西钓鱼台地区展开。

今年6月下旬以来,建筑学院城变见时代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南京钓鱼台秦淮历史风貌区,参与在宁高校第二届大学生社区规划师暑期工作营活动,通过走访、调研、宣传等实践形式,挖掘老城区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脉络,为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保护、延续和传承好历史文化的问题,提供新思路。

品金陵城市之秀美,悟秦淮模式之巧思

团队首先进入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馆内图文、沙盘模型等回望南京从古代都城的繁荣到现代化都市的崛起历程,学习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创新的科技应用。在规划展厅,一个巨大的南京城市沙盘模型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观看。快看,亮起来了!伴随着团队成员城规2101苏苗苗的一声感叹,大家的目光聚集在一片渐渐点亮的南京城市模型上,灯光流转,车水马龙,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一个城市的变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许多老城不但肩负历史文化保护重任,还要不断满足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功能提升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

2010年后,随着城市建设观念的转变,南京以老城南为代表的片区的建设理念由旧城改造转为老城保护,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突破仿古街道+现代商业的简单组合,至此老门东片区开始了一场涅槃重生式的改造。同时,南京市政府在秦淮区试点,实施以小尺度、渐进式、逐院落为特色的老旧城区微更新行动,在留住城市记忆的同时,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为老城注入新活力,而小西湖片区堪称微更新改造案例的典范。为对南京钓鱼台秦淮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改造提供有效建议,团队成员前往南京秦淮区老门东和小西湖历史风貌区进行实地调研学习。

老门东的更新改造注重传统街巷肌理尺度再生,是秦淮模式2.0版本,秉持着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将传统的街巷脉络和重院式居民肌理作为最重要的空间特色形式。其保留原有尺度的街巷空间肌理修复”“镶嵌式设计手法值得借鉴学习。

小西湖的更新改造则是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策略,更加符合城市更新中织补更新概念。其保持原主体功能和传统民居风貌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混合和开敞公共空间设计,设计以历史与现代共生为核心的设计思路值得借鉴。

实地踏勘家家走访,门西故事口口相传

钓鱼台片区位于中华门以西,即老门西。片区偏北端,是南京原著民最早居住区,史上记载已超过2000年。调研覆盖区域约占17.32万平方米。在近几年中,钓鱼台片区内也进行了局部的更新改造,例如雨污处理、消防设施、路面硬化等方面。

团队成员走进南京市秦淮区钓鱼台历史风貌区进行调研。钓鱼台片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风貌建筑,但存在房屋质量较差,居住环境拥挤,产权复杂,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钓鱼台的更新改造将延续小西湖和荷花塘等项目的规划体系,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工作模式。

团队成员与实辉巷社区六名网格员进行沟通交流,提出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应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在更新中守护记忆,在变革中迎接未来

为了更好完成这次改造工作,团队成员在学院杨青、张清扬老师的指导下,自制《钓鱼台建筑史话历史文化宣传册》、《钓鱼台区域周边文化资源分析》,再次走进钓鱼台历史风貌区,向社区居民进行发放、讲解、宣传,将片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单位等以图示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一套线的科普宣传与保护传承方案,激发片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团队成员一致认为,为满足民生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旧居的安全性,可确立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GIS分析出最具潜力改造的区域,以最具潜力改造的区域为核心,对改造区域范围内的建筑、院落进行微更新;增加活动空间,提升空间品质,同时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改造,创新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同时,为了留存历史文脉,可以着重打造再现门西24,保护重现老门西居民的生活方式,保留传统邻里间的交流方式与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城建筑,适度增加商业,激活片区活力。

接下来,团队成员将继续深入南京钓鱼台秦淮历史风貌区的更新改造,提出相关的具体的设计方案,既梳理延续文脉、活化利用历史遗存,也做好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从根本上留住本土的,让百姓记住乡愁,同时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更新探索更多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