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乡村新图景,“电”亮乡村振兴路
这个暑假,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新质‘电’亮乡村,青年智绘未来”乡村振兴促进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南京、常州、商丘等多地,开展了围绕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的实地考察、专题访谈、科普教育等活动。团队成员们学习智慧化农业模式、参观智能化社区、播撒振兴火种,将满腔热血汇入科技兴农的雄伟蓝图中。
蟹舞金潮,重塑农业跃新阶
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江浦的西伯利亚”,如今已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年产值达亿元的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7月,团队赴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参观学习当地智慧农业的现代化发展。2000年以来,后圩村养殖螃蟹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引进现代化设备来提高螃蟹的质量和产量。团队成员跟随负责人来到了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和学习。
在星甸街道团工委孙娴书记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了解到,村民们引进自动化设备实时监测水中各项指标,为螃蟹生长保驾护航,后圩村一直在强调螃蟹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养殖区为天然水塘,水质优良。蟹塘里种有多种水草,作为河蟹的部分饵料,可以吸收利用水中氮、磷等营养盐类,为螃蟹脱壳提供隐蔽场所。
走进田间地头,早年间的水稻田变成了一方方蟹池,看着眼前的景象,团队成员与负责人亲切交流,“你们看这个蟹池下面,还安装了自动检测设备,传感器和控制器连接着我们的智慧农业中控系统,每时每刻都在保证池中氧含量和营养成分,正是这样才能养出远近有名的蟹啊!”
红番璀璨,映照智慧耀田间
团队成员来到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王家村参观学习,负责人带领大家参观了智能化大棚番茄种植。王家村将低碳理念贯穿大棚番茄种植始终,对种植产生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确保合规达标后排放。他们采用相对污染较小的烟熏驱虫方式,拒绝使用化学农药,真正实现了农产品的绿色生产。
团队成员们通过采访、体验等方式,亲身感受到了智能化给农户带来的便利,也看到了智慧化农业的光明前景。王家村使用现代化智能化大棚种植番茄,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是智能化设备和人工智慧的完美结合。
王家村以智能化大棚为引领,展现了智慧农业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生。团队成员的参观学习,见证了智能化为乡村带来的深刻变革,更激发了大家对未来智慧农业无限可能的憧憬与期待。
科普筑梦,智“绘”乡村未来图
为普及智慧农业、智能化相关知识,团队成员前往河南商丘农村小学,通过视频、实体模型向四、五、六三个年级近100名小朋友开展科学科普课程。一个个有趣的科普视频和实践动画,向小朋友们介绍了增氧泵、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智能化设备,展示了自动化设备在智慧农业和智慧社区应用的场景,深深吸引了乡村孩子的目光。
“小朋友们很喜欢科普课,他们会在这类课程上接触到、体验到智能化在生活、工作上的便利,我们也期待小朋友们能积极关注智能化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并发挥想象,谱写新篇章。”团队成员电气2305欧阳明霞介绍道。
团队成员自2302胡杰赴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镇向村民普及南京浦口星甸街道的智慧农业模式,建议当地农户进一步提高当地渔业智能化水平,将手动调档的溶解氧监测设备“以旧换新”为自动监测、调控、反馈的新型设备;以“支部+家庭农场+养殖户”的方式构建生态渔业网格化、品牌化,举办特色农家乐等活动共同推进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每一次的探索与学习,都是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乡村,推广智慧农业模式,开展科普兴农活动,用青春的汗水浇灌乡村的热土,将满腔的热血“绘”入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