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24期

小水滴历险记——一场关于养殖尾水处理的探索之旅

夏季是南京市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但由于高温、台风、暴雨等天气因素影响,也成为养殖水环境与水质情况最复杂的季节。今年暑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小水滴乡村振兴促进团围绕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情况与技术成果转化进行深度调研。

实践筹备阶段,团队再次观看学习了我校一滴水的故事系列报道。据了解,该故事讲述了我校科研团队将纸浆废水处理后可以当作纯净水直接饮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获得了极高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这也带给了团队启发。我们之所以用小水滴命名团队,就是想传承好南工大创业精神,深入生产一线调研,作为本科生也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有所思考、有所行动。团队成员水质2202刘少春介绍道。

同样是一滴水,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和造纸废水处理的技术需求截然不同。从实验室到池塘的距离有多远?尾水处理技术落地的难点在哪?这是我们团队关心的重要问题。团队成员水质2201邱梦琳说道。带着这些问题,团队在暑期先后走访了浦口区可欣家庭农场、鑫勤家庭农场等十余家养殖户,进行实地调研,并亲身体验养殖户的日常工作。在池塘边,团队成员不仅协助养殖户们开展作业,还对养殖尾水处理数据和技术需求进行记录整理。在永宁街道,团队还专门拜访了简诺田园养殖基地,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水环境都会造就不同的尾水情况,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养殖户长时间的认同、消化。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简诺合作社负责人张思洋说道。

技术换代成本高、维护难度大是养殖户普遍反映的问题。在水产养殖一线的实地调研也让团队发现尾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诸多挑战,为后续的技术交流与研究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来到养殖一线后,我们发现先前预设的技术需求都偏理想化,养殖户们对于尾水处理方案的考量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意义所在。团队指导老师郗培宇说道。随后,团队拜访了浦口区畜牧水产站,该站负责人表示,需要进一步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尾水处理技术的落地实验,创建技术验证和反馈机制。

不仅在养殖端调研,团队还来到了研发端学习实践。团队来到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向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请教,并参与了两池一坝新型尾水处理模式的研讨。南京市水科所吴丹说:同学们反馈的情况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我们希望更多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尾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中,为水产养殖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在整理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回到学校实验室,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展实验,探索改良优化尾水处理的材料和工程技术,尝试构建尾水循环养殖新模式,通过简化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提升各种营养元素在养殖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将污染防治与生态循环理念结合,实现了水资源集约、化污为宝、节能减排的有机统一。该方案也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养殖户的认可。

一滴水的故事还在继续,小水滴团队从校园出发,走进技术研发一线、走进产业发展一线、走进科普宣传一线,将进一步运用调研成果、总结经验成效、反哺专业学习,持续关注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