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4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16期

搭乘非遗之舟,徜徉中华文脉之江

这个暑假,校广播台承遗韵·育新人·兴文脉中华文化传承团奔赴南京、扬州、贵阳等多地开展非遗传承系列寻访活动,了解非遗传承现状,传承中华非遗宝贵财富。

寻金陵非遗,悟南京文脉

团队成员们来到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精美的云锦服饰和令人叹为观止的云锦织机映入眼帘

团队成员仔细观察展品的花纹和纹理,了解图饰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云锦操作展厅,团队成员观看了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的纺织过程,看到南京云锦制作的工序如此复杂、工艺如此精美,坚定了我要继续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决心。团队成员制药(国)2101班王远这样说。团队从场馆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南京云锦由于工艺复杂,每天只能织出56厘米,故有寸锦寸金之说,古代南京的云锦业十分发达,全城织机曾多达3万多台,城南城北,门东门西,处处设机杼,家家有机房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团队成员细致了解了南京市现存非遗传承项目,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观看了诸如京剧脸谱、金陵剪纸、空竹等十多种非遗传承项目,在馆内的数字体验设施上,学习每种非遗的图文展示内容,感受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聆运河涛声,承广陵遗韵

为了解运河文化,探究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团队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学习。在馆内,团队成员从运河历史、文化衍生入手,细致体悟大运河非遗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大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里,运河两岸的传统音乐、曲艺、戏剧在舞台上轮番亮相、美不胜收,乐器、戏服、皮影的制作精巧绝伦,现场还有戏曲的教学和体验,极大提升了观众的兴趣度和参与感

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了年画的印制、核舟的雕刻、苏绣的针法,观看非遗传承人在中心区现场展示传统美术、技艺,亲身感受了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团队成员在沉浸式的影音空间中领略节庆民俗,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寻觅季节的味道。

团队成员会计2201班丁薪颖和法学2203班周诗秋两位同学还体验了传统漆扇的制作技法,在变幻的颜色中探索美的规律,体悟中华文化中的朦胧之美。

沁黔贵文化,传扎染技艺

团队来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和贵州省民俗博物馆,参观体验了少数民族的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文化,通过实物展示、实景模型和图版,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了贵州地区非遗的存续情况。在非遗工坊,团队成员国贸2201班浦育梓亲身体验了传统扎染技艺,亲身感受非遗技艺的精湛和古人的智慧。

通过对扎染技艺的了解,借此契机,团队成员应管2201班杜倬妍同学赴河南省商丘睢县一小学为四、五、六三个年级的93名小朋友们开展了特色扎染课程,通过介绍扎染历史发展,带领小朋友们自主体验扎染过程,提升对扎染技艺的理解。

小朋友们对扎染很感兴趣,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提升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和对学习传承非遗技艺的积极性,团队成员应急2201班杜倬妍介绍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民族记忆。团队依据调研结果和访谈纪录,以调研报告形式整理和归纳非遗传承的现状和解决方案,对适宜以广播形式向学生群体宣传的非遗传承项目加以考证和进一步学习,不断夯实创设和运营校园广播非遗品牌栏目的理论基础。

未来,校广播台承遗韵·育新人·兴文脉中华文化传承团将不忘殷殷嘱托,立足技术特长优势,借助校园广播系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南工大青年学子讲述非遗故事,继续坚持做非遗的保护者和传承人,鼓励更多同学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队伍当中来,为打造以传统文化和非遗知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传播新名片、培养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新人而努力,让传统非遗在青年手中绽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