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铸魂,科技筑梦,奋进未来
为响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号召,这个暑假,数理科学学院“科创家乡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从回望过去到展望未来,从梅园新村到家乡科技馆,追溯红色记忆,感受科技发展。
红色基因,铸魂传承
夏日炎炎,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南京梅园新村的每一寸土地上。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7月15日,团队成员带着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开展实践教育。
梅园新村,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南京的办公地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走进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先辈们的坚定与执着。每一块砖、每一面墙,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不朽的故事。团队成员应统2301赖正莉说:“我们参观了梅园新村的各个角落,从会议室到办公室,从图书馆到宿舍,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的遗迹,更感受到了一种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精神的力量。”
团队成员系统了解了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的斗争故事,它时刻提醒着新时代青年要学习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谈判期间表现出的大智大勇、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与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坚守纪律、服务人民的自律精神等,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切实走好属于当代中国青年的“长征路”。“历史告诉我们,坚持真理与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我们应将这些革命精神融入科研,勇于探索,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数理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盛天
科技创新,筑梦前行
从梅园新村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团队成员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返回各自家乡科技馆,深入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与需求。
第一站,泰州科技馆,团队成员了解到中国高铁在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列车成为中国高铁技术的代表,时速可达350公里,部分线路测试时速甚至达到400公里。中国在海洋工程和装备制造、海上风电领域、海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所贡献。
第二站,江苏科技馆,团队成员了解到机器人(尤其是机械臂)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材料和结构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并且AI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使机械臂能够通过学习和适应优化其操作,其可对未来的工业、医疗、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团队成员力学2301申亚伟说:“在新能源技术展区,讲解员对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介绍让我受益匪浅。这些材料的高效转换和稳定性能,正是我研究课题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次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为
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技互动,奋进未来
科技的未来在于青年一代。团队成员来到同心社区,与小学生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互动。团队成员们带来了两个精心设计的科技实验项目:制作手摇发电机和永动悬浮笔,旨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提升其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今天我学会了如何制作手摇发电机,这真是太神奇了!我回家后还要继续研究,看看能不能做出更亮的灯泡。”同心社区的杨欣瞳小学生兴奋地说。
以青年之力,贡献青春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兴趣
和热爱。”团队成员材料2301张晴怡说道。
今后,团队将前往更多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举办科普知识活动,更好促进各地科技资源交流,以科技引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