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人的“红色”担当(二)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放眼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都凝结着艰苦卓绝的牺牲奉献,铭刻着气吞山河的壮丽辉煌,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到多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牢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并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当前,全国共有3.6万多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0多万件套国有馆藏革命文物摸清家底,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覆盖全国。泱泱大国,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勾勒出我们党星火燎原的漫漫征途;代代传承,红色基因愈加鲜活,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先烈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血脉传承好。
三线建设博物馆
四海之行的第三站,实践小分队来到了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线建设博物馆。队员们来到这里重温三线历史,感知三线精神。“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一次战略大调整。十几万“三线”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赶往六盘水,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伟业,是堂堂正正的中华好儿女。
历史是有温度的,历史的细节,往往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如今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是六盘水对外开发和展示形象的窗口,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三线精神传承之地,成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战场、三线人重温历史的首选地。红色资源的珍贵价值,在于其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并在当下依然能带来精神滋养。用好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教育,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时刻提醒青年人以及全社会,要铭记历史,留住根脉,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担负起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实践心得
历史遗留下来的红色根据地、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它们都见证了无数先辈们的红色奋斗历程。万水千山已过,未来,我们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不断滋养。“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时至今日,红色精神的精髓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经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跨越时空结识了一位位在新中国创立历史之中,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为共同的理想目标奋斗过的革命先辈,英雄烈士们。以史为鉴,以古鉴今,我们不仅是要将这份红色文化唤醒,更要传承下去。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扛起传承红色精神的旗帜,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承先辈们的意志和理想,争做红色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