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的精神:历史的载体,文化的认同(二)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了对“建筑承载历史,陶瓷传承文明”的探索,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景德镇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中的突出成就,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陶艺文化,提高文化认同
中国的陶瓷文化艺术作品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独创性的特点,能够让欣赏者充分感受到陶瓷创作产品的艺术设计之美。一个好的陶瓷艺术作品融入了创作者自我独有的生活体验、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是被铸造了灵魂的美学作品。《陶说》中记载:“画器调色,与画家有所不同,器皿之上着色,必出火而后定。”可见,想要赋予作品灵魂,匠人的工艺水平必须经得起考验。
怀着学习的心态,队员们前往了徐旺贵先生工作室。徐旺贵先生是中国美术陶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旺贵先生擅长青花,工作室中布满了青花瓷板画,胎是珍珠白,锋是孔雀蓝,丹青妙笔,青花淡描,朦胧了一蓑烟雨。在徐旺贵先生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青花瓷的前世今生。青花瓷的演变历程激起了队员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了队员们完成本次暑期实践的决心。
接下来,队员们来到了况冬苟先生工作室。况冬苟先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他的作品既有国画韵味,又有瓷画特点;用笔泼辣,又不失细腻;构图简洁,又不乏大气;既具有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统特点,又具有时代的光彩和个人特点,蕴含着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况先生从构图、绘画、上色、上釉、烧制等瓷板画制作流程为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堂课。
7月20日下午,指导老师带领队员前往浮梁县安生陶瓷工作室,学习现代陶艺的制作。谭玉旋女士盛情接待了调研小队一行人,并以花盆为例为大家介绍了陶瓷制作的流程,并现场教授同学们陶瓷绘画,为接下来同学们的创作打下基础。
传承陶瓷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社会实践接近尾声,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进行陶瓷创作,有的队员画出了内心的一朵花,世间悲喜万般,一念一花开,一花一世界,让我们看见每一朵花开都有其意义;有的队员画出了可爱的小动物、游戏标志等,也有的队员有的队员通过陶瓷绘画纪念南京工业大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和珍贵美好的校园时光。
实践心得
景德镇面纱被缓缓拨开,队员们遇见了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陶瓷对于景德镇、对于中国、甚至对于世界的重大历史和文化意义。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因如此,景德镇匠人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历经千年的风雨,绵延至今,始终激励着人们忠于职守、不断创造、报效祖国。相信队员们经过对景德镇的深入了解,会激发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并在爱国情怀的鞭策下,为建设更加文明富强的中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