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访道路,继承红色文化(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是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实践团队继续走访红色遗址,在每一处遗址中继承先辈们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温党员光辉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王若飞纪念馆、英雄小姐妹展览馆等
8月2日至8日,团队先后走访了王若飞纪念馆、英雄小姐妹展览馆、包头博物馆等。团队在寻访地点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以铮铮誓言表达向革命先烈学习的决心和砥砺奋进的初心。
1962年,为纪念共产主义先驱、“四八”烈士王若飞在内蒙古地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光辉业绩,包头市政府在王若飞曾从事政治活动的客栈旧址上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内设有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为四·八烈士题词的石刻碑廊、王若飞半身雕像以及王若飞生前的题词碑刻。展出革命文物30余件,包括王若飞曾穿过的西服(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使用过的笔砚、生活用品和往来书信等珍贵文物。
透过每一件展品,团队成员们读懂了老党员的光辉事迹,也感受到老党员“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热心传承”的精神本色。社会主义江山来之不易,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靠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夺取胜利。
悠悠岁月,革命先烈的故事令人感动,革命先烈的精神催人奋进,当代青年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把学习英烈精神落实在思想观念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立足本职岗位,奋力拼搏进取。
革命之火星星燎原,红色伟力接续向前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兴安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兴安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是内蒙古东部区第一个农村红色党支部纪念馆。纪念馆分革命火种进兴安、勇于牺牲坚持革命道路、公开建党砥砺前行三个部分,记录着兴安盟地区第一批农民党员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召开党员大会,推进“减租减息、清算反霸”工作的场景。纪念馆的路线是曲形的,弯弯绕绕,就好像象征了建立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的艰难道路。馆内也陈列着许多仿真物品、人物和红船模型,墙上挂着各个烈士的介绍。
青山处处埋忠骨。革命斗争的残酷和烈士的流血牺牲没有阻拦住共产党人和觉醒群众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意志。当时,西科前旗政府再次派出群众工作团,安抚民心,恢复努图克政府,继续开展工作。他们以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种子种在了兴安大地,使兴安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屹立在科尔沁草原上,成为了农村基层一面鲜红的旗帜,并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76年前,兴安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红色之种”在这里播撒,76年后,一代代人继承先辈遗志,“红色之花”在这里绽放。一代人的觉醒,唤醒了一个民族;一代代人的传承,又将红色故事赓续出新的脚本。过去的党支部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现在的党支部带领群众搞产业、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无数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合力照亮了未来的征途。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歇。前有战士流血牺牲,今有后人秉持先烈之志砥砺奋进。兴安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蜕变。英雄不能被遗忘,历史需要被铭记,青年们堪当传承者,传承英雄们的不屈精神。
中国共产党已经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征程没有尽头,斗争也未有穷期,需要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通过了解与研学红色文化,青年学生更能体会革命先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英雄气概,从而不惧任何艰难险阻,在担当使命重任中打头阵、争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