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18期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系统培训和严格筛选,南京工业大学致善协会乡村振兴实践团的17名组员组成了夏日岩岩小分队前往四川南充开展了为其19天的暑期乡村支教实践活动,传承致善理念,播种爱与希望,在实践中实现孩子与小老师的共同成长。

夏日岩岩小分队由苟青青,厉其坤,黄卓男,陈歌,胡香莉,赵懿,彭飞,顾楠,许沐阳,何雨凡,李蔚,吕天承,代荣龙,王馨悦,赵鑫,张宇恒,谢锡鑫共17名成员组成,他们均来自不同学院,却在同一个目标,同样的期望下共同出发。这些怀抱着滚烫赤子心的大学生们希望可以利用自己的暑假时间将自己拥有的专业的知识带给了乡村的留守儿童们,让他们可以拥有一个充实而又美好的假期。

支教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镇的济川二小。举目望去,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齐全,交通也较为便利。随着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在破旧,教学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教学团队首先与学校老师进行了沟通,团队发现还是存在一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如学校虽有完备的乐器,比如竖笛、电子琴、吉他等,但是音乐教师短缺;孩子们的数学成绩提高了,但是语文和英语仍较为薄弱。济川当地前往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很多,大部分孩子的暑假就是呆在家里。

针对上述情况,团队的17名队员针对不同群体的孩子设计了近30门夏令营课程,和五个年级共123个学生朝夕相处了19天。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对17个孩子进行了家访。

在课程的安排上,致善协会乡村振兴实践团队遵循课程兴趣两不误的原则,上午是四节课内教学课程,如趣味实验、音乐、数学、信息课,下午是第二课堂兴趣班和作业课。19天虽不多,可每个大学生老师在支教前都精心地设计了20多种不同的课程,并编写了每节课的课程设计,根据教授群体的特点安排每周的课程。

支教队成员每天上午为当地小朋友开展音乐,美术,科普,编程,折纸,手工,语言,话剧课程。在音乐课上,队员们通过乐器课(电子琴)以及声乐课(合唱、识谱、乐理等)对孩子们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培养了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在美术课上,队员们通过折纸、水彩绘画等方式,锻炼了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小朋友们的美术素养,培养了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在体育课上,队员们进行了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运动技能的教学,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课程种类繁多,上课风格各有不同,每一门课程都是成员们的心血,每一个设计都是对孩子们的负责。724日支教队为孩子们准备了形式新颖的趣味运动会,把运动会变成了嘉年华,孩子们都乐在其中。正如队长苟青青所说:“支教,是用我们的所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是用我们的暑假时光诠释对孩子们的夏日陪伴。”

致善协会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在这些天的支教生活中与孩子们渐渐熟悉起来。教学相长,孩子们和小老师们都在教学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