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9期

挖掘党史教育新方法,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由金鑫、晏文凯、刘旭成、钱宥宁、江若婷、郁子祺、王雪蔚、黄天颖8人组成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红色记忆 薪火相传”理论宣讲实践团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开展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为近20支南京市中小学红领巾小队、雏鹰假日小队提供讲解服务,接待人次共计近3000人次。

本次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为实践阵地,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红色教育新方法,并在未来运用于高校内的党史宣讲;着力抓好代表着国家未来的青少年群体,推动党史教育进基地、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省内首座民间抗日主题博物馆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落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是江苏省第一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建于2006年,是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陆军红色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京市党史教育基地、以及多家高等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博物馆拥有两座展厅,分别为“南京保卫战”主题馆和“抗战文献”史料馆,博物馆共有藏品5900余件,图书4万余册,其中关于抗战历史的孤本善本就有2200多本,收集抗战亲历者手印2300多份,截至2018年底,博物馆共接待参观者28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省市电视台、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媒体都多次对博物馆进行深入报道。

711日,团队拜访了博物馆负责任人并就实践内容进行沟通,并参观了两个展厅。随后,团队陪同社区老党员以及南京市银城小学、金地自在城小学的雏鹰假日小队一同参观了博物馆,为此后的宣讲做了充足的准备。

深入研究馆藏,学习抗战精神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悲惨的一页,历史的真相不容遗忘,更不能被抹杀。为了纪念无辜遇难的同胞,缅怀抗击日寇浴血奋战的先烈,铭记这段历史,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四处奔波收集史料,最终成功创建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并运营管理。

“青年要艰苦奋斗,不断学习,做到 ‘知行合一’;要树立远大志向,将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相结合,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当问及办馆初衷时,吴馆长对团队成员们动情地说道。

怀着这样赤忱的心,博物馆从2012年起开始着手创办“老兵口述史”,在慰问抗战老兵之余,探寻他们曾经的光荣经历,将尘封的记忆化作文字的符号留存。

在实践中,团队遇到了前来向博物馆捐赠书籍的李宁生老人。他的父母都是曾经保家卫国的老共产党员。这次捐赠的450多本抗战类型书籍,是李宁生父亲一生的馆藏,寄托着老一辈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也寄托了他们对新一代青年人的期待。

717日下午3点,团队成员王雪蔚作为讲解员带领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同学们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解放军叔叔胡孝兵。在团队成员钱宥宁进行采访时,他说道:“今天我是以志愿者身份组织少先队员参观博物馆,心灵上再次受到强烈震撼。你们对这段历史的学习了解很深入,讲解时以史为鉴、以情感人,通过讲述每张照片、每件抗战实物背后的感人事迹,把抗战将士奋勇杀敌的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使我们近距离感受到南京保卫战的壮烈、感受着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伟大。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军转干部,我将坚决做到不忘初心葆本色、牢记使命再发出,若有战、召必回。”从他的身上,大家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满腔热血,感受到了中共党员的信念与坚守。

青年一代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当代有理想、有担当的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引导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