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21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号召青年,要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韶华。作为当代新青年的博士,有着火一样的激情,有着对社会贡献一份力量的淳朴愿望。

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博士生科技服务团“益生菌发酵技术学习实践团”一行人,于711日走进苏州市吴江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当日,团队成员就与该公司进行合作学习,深入了解该公司的对菌株发酵方面的工艺流程以及生产微生物产品的工艺要求,学习生物发酵技术和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博士团成员结合博士阶段所学知识,在学业导师的带领下给公司菌种优化、发酵工艺提出可行性建议。

首先,在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了解该公司的发展概况以及益生菌的重要性。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专注益生菌菌种、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发酵食品菌种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食品、乳制品、保健食品、精准医学、日化用品、农业微生态等领域提供益生菌菌粉、发酵食品菌种、益生菌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

案例一:“凝结益生菌,替抗新方向!”

40多年的畜牧业发展历程中,促生长抗生素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肉蛋奶的需求;然而随着抗生素耐药性和残留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于是农业农村部在202071日开始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使用促生长抗生素,正式拉开了我国“饲料后抗生素时代”的帷幕。自“禁抗令”落地以来,微生态制剂、酸化剂、植物提取物、抗菌肽等抑菌产品在饲料中得到了大量应用。据调查,2020年全年,仅微生态制剂产业就实现了22.7%的增长,替抗应用效果获得业内认可。

案例二:益生菌发酵饮料

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益生菌发酵饮料有以下独特之处:本土采集的菌种资源更适合中国人肠道;高浓度、高活性益生菌长时间深度发酵,赋予饮料浓郁的发酵风味;富含丰富的益生菌代谢产物及小分子功能肽等营养物质,营养丰富,利于吸收;发酵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改善肠道微环境。生产出多种终端产品形态,满足更多市场所需,做好适合中国人肠道的益生菌发酵饮料。

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该公司的菌种保藏室、发酵车间和产品包装车间。车间庞大的规模、严密的安全措施令团队成员惊叹。目前,该公司已取得涵盖益生菌菌粉、益生菌制剂(含压片糖果)、保健食品、发酵食品菌种(含酸奶发酵粉)、益生菌发酵液(含浓缩乳酸菌饮料)、益生菌衍生物(乳酸菌发酵溶胞产物)、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七大类30多种产品生产许可,并通过了NSF-cGMPNOPSGS-FSSC22000ISO22000HACCPKOSHERHALALNON-GMO等多项国际认证,产品质量符合中国CFDA、美国FDA、欧盟EFSA标准等多项资质认证,产品已出口美洲、欧洲、澳洲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涵盖食品、乳制品、餐饮行业、日化行业、农业企业及销售平台(电商、微商)企业。

在此次实践中,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益生菌对民族在食品、人类健康、畜牧业等领域的重要性,正如该公司提出的“民族菌,中国梦”的理念。在80年代初,来自日本等国外研究机构就已在全中国进行了原始菌种的采集。而在我国,微康作为在此战略层面中最早实施采集的民族企业,正在迎头追赶,任重道远。同时,微康公司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抗议期间多次捐赠物资支援前线。在强烈的民族情结驱动下,微康生物用“民族菌”圆益生菌行业的“中国梦”,并于2019年获政府授牌“民族菌建设”党支部,为国人健康和国家发展贡献最大出的努力。实践团队成员亲身感受着“民族菌,中国梦”浓浓的情怀,了解到微康的技术实力,见证了民族企业的发展,促使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开展科研工作。

实践团队成员贯彻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科技服务企业的思想,深入企业交流,一方面认识到实验室学习与企业工作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精准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技术难题,用已学的科学知识为企业服务,与企业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另外,实践结束后,我们在学业导师带领下把了解到的部分技术问题带回学校进行具体分析、开展实验工作,并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与公司保持线上沟通,提出了针对性的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改进的可行性方案,瞄准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开展服务。

秉承 “实践育人,增长见识”的初心,契合学校对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建设理念,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政领导老师及6名博硕士研究生来到森松(中国)重工公司开展为期一周的实习。

711日上午,公司对实践团队成员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全体成员参加了安全教育考试。下午由毕业于我校的一位公司员工向团队成员做公司介绍。随后,又有技工师傅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几个工作车间,压力容器的体积,各种机械的规模之大确实令人震惊。712日,团队两人一组分别被分配到了品保理化组、品保竣工资料组和技术部工艺组进行专业实习。近距离观察专业运用方式,感受专业的就业氛围。

712日至716日,理化组的同学学习了各种实验设备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方法,比冲压机、抛光机、有关拉伸弯曲和冲击有关的实验设备。除此之外,掌握了正确腐蚀和磨金相的方法,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将学校里面的实验进一步的拓展,使得同学增强了专业自信心,收益颇丰。

品保竣工资料组的同学主要对各种资料进行了解,在资历比较深的员工带领下,小组成员学习了资料的审核流程与判定规范,参与到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图纸的档案号的书写以及整理图纸的顺序,此项工作使得两位同学接触了大量在实际生产中用过的图纸。在整理图纸的过程中,成员可以看到整个压力容器生产的全过程,既巩固了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也在图纸中发现了许多不明白的点。通过其他员工的指导,小组成员也都一一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之后的数日,质保部的陈部长安排同事给两位同学讲解了他们以前做过的项目,让实践团队成员了解项目跟进的具体流程及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除了学习产品质量保证书外,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对固容规范及ASME规范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了压力容器生产中的流程及每一个步骤需要达到的要求。因为实践企业是一所外资企业,在实习期间许多质量保证书都是英文版的,此次实践对实践团队成员的专业英语素养有了很好的锻炼。数日的实习给两位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的观察往往比书本上来的更加直观。

技术部工艺组的同学这几天主要是学习工艺图纸,了解图纸内容与制图原理与各个数据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巩固了两位同学工程制图的相关知识。也着实体验了一次办公室文员的日常工作氛围,两位同学感触很多。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各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实习心得,但基本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感悟,那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一个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处事能力并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本次赴森松(中国)开展的专业实践服务团让实践团队成员预先踏足社会,深入企业,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帮助成员们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并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本次实践还增强了团队成员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型思维,把所学所感运用到理论学习之中,切实践行了学校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理念。此外,同学们的暑期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使短暂的实践活动成为了走向社会的实践学校,成为大学生体验人生、走向社会的重要平台。这次实习更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成员们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通过此次实践,成员们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又培养了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服务企业,给企业带去帮助,真正的做到“企校双赢”。此次活动使得成员们真正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走向基层,服务社会,拓宽视野,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实习成效十分显著。

苏州科宁多元醇有限公司主要负责研发、销售:多元醇(不含危险化学品),环保新材料,食品添加剂,成立于20188月,企业建有国内首条GMP标准的多元糖醇全自动化生产线。711日,生工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振江教授带领博士生暑期科技服务团一行7人赴苏州科宁多元醇有限公司扎实开展“百名专家百企行”活动。

在企业生产车间、研发实验室,李振江教授带领博士生暑期科技服务团详细了解了企业的产品研发、制造工艺、市场销售、人才引进、安全环保等情况,重点围绕多元醇新产品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并就企业提出的“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科技服务实践,给博士生们提供了一个检验所学、练就过硬本领的宝贵机会,在磨练自我、拓宽眼界、增长本领的同时,实践团队也利用本身的专业所长,结合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咨询、积极献言献策,努力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期间,团队成员牢记“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南工大校训,秉承“用科技捍卫健康”的“济川使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智慧和力量。回顾了此次社会实践的历程,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建设美好中国”的信念——期待下一次与苏州的相会。

抗震韧性城市概念、模拟仿真技术、环保降解性材料……近日,由南京工业大学7名教授、42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7个校级博士生科技服务团以现场调研、线上座谈等多种形式为江苏省内近20家企业提供精准科技服务。

712日,南工大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科技服务团来到苏州市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个项目一线实地调研,博士团就当前装配式建筑推广的难点痛点和未来韧性城市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精准“支招”。2018级博士生石晟一直在做抗震韧性城市方面的研究,在此次科研服务中,他才发现,企业方对韧性城市的技术和规范很感兴趣,但这方面的生产应用却寥寥无几,“这方面的脱节恰恰反应了我们此次服务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企业对高校的前沿研究课题很感兴趣,我们的科研也要从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需求和问题出发,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装配式应用中灌浆不实,会有孔洞空隙。”同行的博士生杨超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还把尚未解决的相关问题带回了实验室,以期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同期,南工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团分两队分别前往森松(中国)集团公司和三基铸造装备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服务。在森松,他们特别关注了大中型压力容器、疫苗整体化制造设备等高端产品,重点围绕ASME新的质量标准体系、重工产品性能提高与突破等问题与企业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三基铸造,南工大机械学院院长赵建平教授就企业在改进铸造工艺方面的困惑,向企业推荐了模拟仿真计算技术,并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目前我们建成了国内首条GMP标准的多元糖醇全自动化生产线,所以这次母校生工学院博士团带来的生物降解性材料的技术建议对我们当下研发新材料很有启发。”南工大校友企业、苏州多元醇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科认为南工大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博士团推荐的生物降解性材料很受用。“办实事、开新局,要针对企业提出的‘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并努力研发新产品、转化科技成果等,这是我们高校党员教师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师第六党支部书记、纪晓俊教授带领的博士团和企业就益生菌的高密度发酵培养等问题与江苏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据悉,该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已与昆山、宿迁、常州等企业或高新区对接,全面摸排服务对象技术需求,通过线上沟通,精准了解昆山、宿迁、常州等地区相关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技术难题。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高校调研时也强调,要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全面融合,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转化应用中创造更大价值。通过专家进企业、博士生解难题这样的形式,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南工大科学研究院院长姜岷如是说。

“目前,我校博士生暑期科技服务团已完成一线调研,下阶段将在校内围绕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持与企业的线上沟通,争取提出安全、绿色、可行的工艺优化、质量提升的解决方案。” 南工大研究生院院长张广明介绍道。

“科技服务让生产和科研更好地衔接,在服务社会中‘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瞄准企业发展“卡脖子”的痛点难点,提供精准科技服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据南工大团委书记王郁超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工业大学就在全国高校首创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20多年来,该校博士团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基层一线,“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博士硕士长期线上线下蹲点,通过实地调研、科技咨询和项目交流为企业把脉问诊,博士生科技服务团已经成为加强校地、校企联系,科技传递、人才交流的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品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在全国高校首创博士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20多年来,我校博士团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基层一线,这种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博士硕士长期线上下蹲点的科技服务,通过社会调研、科技咨询和项目交流,已经成为加强校地、校企联系,科技传递、人才交流的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