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使命、报效祖国是共产党员的人格写照。脚踏实地、建功立业是当今年轻一代的灵魂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要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每个人都要勇担应尽之责,勤业精业,奋斗不辍,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为了响应习主席的号召,为了向党组织靠拢,为了能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校启动了“牵手大学,圆梦海安”的志愿服务项目。
花样宣传,全面策划
实践团在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的支教活动自举办以来成果斐然,吸引了社会的广大关注,收到了外界的大力赞扬。青协成员线上推送,线下宣讲,大批志愿者踊跃报名。志愿者线上报名审核成功后参与青协线下的面试。面试内容主要是展示支教期间志愿者可以提供的课程,评委注重课程内容的新颖、创新、趣味,同时最好能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挂钩。经过层层筛选,22名志愿者终于确定下来。除了学生志愿者,建筑院教师也加盟助阵。
22名志愿者们根据中华文化课、爱国小讲堂、兴趣拓展课、兴趣DIY等门类划分工作小组,授课志愿者利用PPT进行授课及演示,其余志愿者在课堂上实行一对一、一对二的帮扶,帮助学生理解及动手操作。大家各司其职,积极备课,力争帮助学生们做好复习巩固和提前预习。
活力全开,支教开始
7月12日,为期8天的“牵手大学,圆梦海安”暑期支教活动暨千步村第八次夏令营义务支教活动在千步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启动。
总书记一贯关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了应和总书记的号召,有关中华文化课的课堂,团队设置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课、文学朗诵课、围棋认知课、汉字文化课。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增加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来说必不可少,因此团队设置爱国小课堂,希望可以增强孩子们的爱国精神,缅怀先辈,不忘国耻,艰苦奋斗。团队首先以课堂的形式,向孩子们进行了爱国教育。然后,带领孩子们参观新四军联抗烈士陵园、高凤英纪念馆、营溪第一党支部、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重温红色历史。最后在海安市复兴社区开展“七彩的夏日”系列活动,歌唱《童心向党》,进行《童心向党》主题手工绘画活动。
乡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陪伴,全面发展意识缺乏,为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团队开设了兴趣拓展类课程。奇妙的配音课、建筑认知课、植物小认知和益智科普课让孩子们产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队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增强。如此,他们便会不断行动,改变自己,发展兴趣,改善生活环境。
兴趣DIY课程中包括故事与涂鸦拓展课堂(手工折扇)、拼贴小课堂(植物)、手工课(千纸鹤、蝴蝶、雪花)和旧物改造(纸质手提袋)。手工课堂都有志愿者老师一对一、一对二贴身指导,孩子们不仅培养了兴趣、锻炼了动手能力、发挥了想象力,而且感受到了陪伴的温暖。
助力梦想,筑梦海安
针对留守儿童的暑期教育问题,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携手江苏南通海安的千步村,启动了“牵手大学 圆梦童心”志愿服务项目。从2014年至今,8年来已有2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这个项目,连续7年举办暑期留守儿童夏令营。大学生志愿者们助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以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更是向党组织靠拢,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身份的转换,即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转换为老师。不仅锻炼了耐心、爱心、责任感,提高任教水平,同时也能够积极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从事支教工作,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学生支教不仅能够为自身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也为留守儿童搭建起一座通向梦想的桥梁。相信今后国家也会探索出适合教育长期发展的支教政策,创造支教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