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金秋,心系三农”——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暑期实践活动
我国传统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堆肥或焚烧,不仅资源利用率低,还易造成环境污染。在资源日益紧张、强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农业废弃物进行科学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意义深远。
七月中旬,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期盼金秋,心系三农”正式启程,前往安徽宣城市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实地调研。团队充分结合学校产学研用优势,对当地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走访、调研、观察,总结发现当地农业废弃物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创新资源利用途径,更好地服务三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走访调研
调研期间,实践团队先后对安徽鸿远牧业、木子禽业等多家企业和大型农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访谈。实践团队着重从企业和农场在利用农林畜禽废弃物生产沼气、有机肥、生物质燃料及发展有机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取样分析。
在安徽鸿远木业有限公司,队员们了解到鸿远牧业作为安徽省生态示范养殖基地,凭借高度信息化与机械化的设备设施,自主设计改良了沼气发电工程以及沼液沼渣处理方案。在交流中队员们对安徽宣城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当地政府的政策导向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宣城市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队员们看到了“互联网+农业+标准化”的新型农业服务模式。调研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机械化处理禽畜粪便的方法,粪污经过机械化收集堆积后,利用稻壳底料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氧发酵成为有机肥料,有效避免了直接利用带来的重金属和病原体危害。队员们发现访谈中涉及的内容都是微生物学课本中知识的实际应用,一种亲切感让大家都十分有感触。
第三站,团队成员来到了兴鸿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参观。这家公司生产的生物质燃料的原料主要来源于周边地区的香菇废菌棒、农作物秸秆、加工厂废弃生物质边角料等。经过调研了解,生物质颗粒燃料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燃煤替代品,也是现有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大研究方向,但是原料来源不稳定和处理成本高等因素对它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队员们走进厂房亲身体验了生物质颗粒的制作环境,体会到了农业废物利用的不易。虽然公司尽力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但厂房中还是烟雾弥漫,正常呼吸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在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队员们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司尔特有机肥的生产厂区,了解了产业化有机肥生产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了解到企业与南京工业大学在生产技术上的已有合作。
团队成员还参观了一家家庭农场。现代化的农场种植生产技术颠覆了队员们的传统观念,从滴灌技术、光热自动控制装置、有机肥菌株控制土质,一切都显得技术感满满。生产的无公害水果让每一个消费者都充分信任,吃的放心。
通过调研,实践团队发现,企业以及农户们都非常支持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但在推广使用中面临着原料来源不稳定、技术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接受度不高等诸多瓶颈,迫切寻求在原料收集、技术提升、成本控制和产品开发推广等方面得到专家指导和技术支持。
实验探索
实践团队将现场采集的部分典型废弃物样本带回学校实验室,进行样本检测和实验利用,队员们分为两组,一组利用沼渣饲养黄粉虫,尝试将难以利用的沼渣转化成为一虫多用的高级蛋白质。黄粉虫又称“面包虫”,除了可以用来做优质的高蛋白饲料以外,还可以治疗肿瘤,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同时,应用黄粉虫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还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另一组利用生物分子膜好氧堆肥技术加快有机质自然降解的速度,在加快农业废弃物降解速度的同时,又保证可以杀灭绝大多数的病菌,减少对其他作物的危害。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实验探索,队员们认为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建立完备的废弃物收集体系降低原料成本,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施政策引导提升产品的接受度。
科普宣传
实地调研结束,实践团队来到了南京市永宁社区为小朋友们进行科普讲座。通过设计利用有机粪肥饲养黄粉虫和生物分子膜堆肥的直观实验,团队成员给小朋友们讲述了黄粉虫的饲养过程及堆肥的基本原理。在趣味讲座中,团队成员通过照片展示、提问抢答等形式,让小朋友们在潜移默化中将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意识根植心底。
实践感想
农业循环经济, 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通过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切实感受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发展现状。团队成员将结合专业所学,将调研成果和实验成果形成报告,并反馈给当地种植业局,为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