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致善协会支教服务团走进沭阳县开展“发光的乡村”儿童夏令营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暑假伊始,我校致善协会一行16名志愿者赴沭阳县开展“发光的乡村”儿童夏令营。
出征前,志愿者们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分成四个小组,精心设计了包含科技、艺术、环保等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夏令营课程。夏令营开始前,全体志愿者参加由中国公益研究院江苏公益慈善发展中心组织的志愿者通识、儿童发展和沟通技巧、儿童绘画技巧、纪实摄影技巧、安全和急救常识等集中培训。在进行充分的准备之后,四个小组分别走进西圩乡郝庄村、万匹乡大房村、张圩乡陈圩村、引河村等四个村,为100多名乡村儿童开启暑期夏令营活动。
开营破冰
夏令营开始前,在西圩乡郝庄村举行了开营仪式。我校挂职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于志杰老师在开营仪式上勉励每一位志愿者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基层、接受考验,将实践转化为人生的宝贵历练,用爱和智慧带领儿童结识朋友、体验生活,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随后的“破冰”游戏,打破了孩子们的紧张与陌生感,消除了相互之间的隔阂、尴尬,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夏令营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奇妙化学
在大房村,志愿者开设的水质监测课程吸引了在场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大大小小的试剂瓶、五颜六色的试剂,让孩子们把志愿者团团围住。“把试剂一次五滴,然后盖上,小心摇晃。”志愿者的声声提醒在教室里回荡,孩子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化学的全新世界。伴随着理论课的尾声,志愿者随即带领孩子们完成他们最期待的实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小小的化学实验。那一刻,笑容从他们的脸上荡开,就像春天里阳光下的花朵。
心灵手巧
在陈圩村,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进行了风筝制作。志愿者们先用ppt展示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并且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风筝布上画下自己彩色的回忆。孩子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很快在风筝布上勾勒出了五花八门的图案,一幅幅画布上的图案像是每一个孩子的童话世界。风筝布上的图案是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他们创新梦想的启航。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成功完成了自己心中那只风筝的制作。
飞屋启航
在引河村,志愿者们通过改编电影《飞屋环游记》的故事,采用互动、趣味教学的方式,以主人公小罗的另外一次冒险为背景,给小孩子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冒险故事系列课程,在帮助孩子们学习地理、生物、野外生存知识的同时,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伴随着志愿者们生动精彩的讲述,孩子们仿佛跟随着故事主人公小罗一同在世界各地探险,他们炯炯有神的眼睛中闪烁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粉墨国粹
在郝庄村,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讲解中认识了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京剧。通过欣赏京剧片段,孩子们对京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京剧背后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探索欲望。志愿者通过让孩子们设计脸谱的方式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画笔代替语言在空白脸谱上勾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简单的五种水粉颜料,在孩子们的调配中变得多彩多样,孩子们奇妙的创造力让我们传统的京剧脸谱更多了些别样的精彩。
据悉,本次夏令营由中国公益研究院江苏公益慈善发展中心发起,在江苏省慈善总会、江苏省社会工作协会、江苏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中共江苏省委驻沭阳县帮扶工作队统一部署下,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共选派100余名志愿者,依托沭阳县2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为近1000名乡村儿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活动旨在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丰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载体,促进公平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和发展,从社会资源整合、项目落地实施和理论研究三个维度建立工作机制,助力脱贫攻坚,体现江苏精准扶贫特色。通过开展夏令营活动,也使乡村留守儿童从志愿者身上找到学习的榜样、培养个人坚强意志,不断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人文素养,树立远大理想、确定奋斗目标,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