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蓝色渔梦 寻授渔之道——食品与轻工学院(一)
目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靠海吃饭”模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食品与轻工学院的“蓝色渔梦”暑期实践调查团,利用暑期深入了渔业历史悠久的陈家港镇,针对个体水产养殖户与个体水产经销商,对目前农村水产养殖户的实际需求以及水产养殖的实际状况开展调研考察。
天时——踏浪寻渔
近日,“蓝色渔梦”暑期实践调查团来到头罾鱼虾养殖区,团队成员就水产养殖实况、养殖户实际需求对其负责人何帮忠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和交流。
“每逢季节改变,我们的鱼虾产量就要减少大半。”何负责人向团队成员反映了天气、季节的变化对渔业的巨大影响。夏季的高温天气,对水产养殖来说,就是一把残酷而威力巨大的双刃剑。伴随着气温升高,水温也同时升高,海水鱼类胚胎和胚后发育期所需要的温度累加值的日期即“积温日期”将缩短,发育加快;其次,由于水温的升高,养殖鱼类的新陈代谢也将加快,在每年5月份至10月份,有效的养殖生长时期的生长率将提高,产量随之增大;此外,水温的升高,每年的冬季也将推后来临,养殖季节被延长,养殖鱼类个体加大而提高了产量。然而,气温的上升也会带来鱼虾的病害多发。“气温上去了,我们辛苦养殖的鱼虾经常发病,而且一发带多发,这时候也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
随后,调研团队在附近的鱼塘采集实地资料,发现岸边堆积大量的海藻、水草等水底植物,对此何帮忠耐心地向成员们解释道:“夏天一来,塘底的水草就疯长,不加制止的话,大部分鱼虾会窒息而亡。”原来,高温会诱发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养鱼池形成“水华”,在海区造成“赤潮”。赤潮生物覆盖水池表面或进入鱼类腮腔,会使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死后会分解出大量有毒物质,会对养殖鱼类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