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地 探究河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长制”调研美丽中国实践团纪实(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长制”调研美丽中国实践团经过7月23日—7月26日在珠北河全程和城南河西流域共计七十余处排放口的实地考察后,开始对水样进行检测。
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执政党的总体布局战略,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性进步,我国环境治理体系面临再次改革。改革实质就是利益的调整,每前进一步都显得尤为困难。李克强总理说过:“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实践突破。河长制正好是环境治理领域改革的突破口,联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乃至全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的对接口,有助于地方率先转变政府职能、打破部门壁垒,树立样本。而河长制缘起于江苏太湖,作为最早实施河长制的省份,探究河长制的落实程度,是此次实践调研的主要目的之一。
实践团队跟随南京市浦口区河道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进行浦口区河道排放口的统计,既是为了了解浦口区河道水质环境的情况,也是希望以一名参与到河长制落实的志愿者的身份切实切身地去感受着河长制的落实。此外,调研小组采集浦口区城南河、高旺河以及象山水库的水样带入实验室进行部分结果检测更是从数据化的角度说明浦口区河长制工作的贯彻落实,水质情况已经开始改善。
心得感悟
通过跟随河道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去标记浦口区排放口的位置,实践团队成员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成员们系统了解了浦口区河流的位置以及河流的状况,感受到河长制不再是一个个立在河道旁的牌子,而是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浦口区的部分排放口仍存在排放污水的现象,但是相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下,这些问题都将得以解决,浦口的河流会重回清澈。
实践小组的成员们通过这几天的实地考察,意识到了环保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实保护水环境。作为一名“环境人”,要勇于走出校园,投身社会,为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