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8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12期

“互联网+”助力乡村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南工翼行”科普团(一)

       为帮助乡村中小学生拓宽知识面,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乡村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第二届“南工翼行”科普团支教活动于7月13日正式拉开序幕。

       “南工翼行”科普团的教学课程包括科技知识科普、互联网启蒙、电子小实验操作以及趣味文体活动,并针对有课业辅导需求的孩子进行一定的假期作业辅导。本次选择的实践活动地点是连云港市赣榆区拓汪镇西棘荡村。

 

基础知识辅导课程

       农村教育资源落后,孩子们学习习惯也比较差。针对这样的特性,科普团成员开设数学、英语、历史、物理等多门基础知识辅导课程,帮助孩子们复习巩固课堂知识,监督孩子们写好暑期作业。

       科普团成员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跟孩子们交流,探索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因材施教。持续性授课多有疲惫之感,但“南工翼行”科普团初心不变,激情不减。

 

计算机教育启蒙课程

       “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寄语青少年要重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现如今,“互联网+”网络发展新时代已然来临,农村孩子的互联网教育却仍旧停滞不前。此次科普团的大部分成员自农村,切实体会到缺乏计算机知识对学习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因此,计算机教育启蒙成为了科普团最主要的目的。

       “南工翼行”科普团根据不同的年级对西棘荡村的学生开展分级式计算机启蒙教育。对于低年级学生,团队选择生动、有趣、易懂的“可视化编程”,通过制作电脑小游戏,让他们对互联网有初步的认识;对于高年级学生,团队选择教授他们基本的编程语言知识和电子小实验——“预防近视测光指示器”,以加深他们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理解。 

       科普团成员带领学生们做电子小实验——“预防近视测光指示器”,他们从讲授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开始,依次到电压、电流以及各种电子元件,最后讲解实验中所用到的电路图。为了能够让这些没有接触过电学知识的孩子们尽快理解相关概念,科普团成员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抽象概念。如把电流比喻成小河中流淌的水流、或者马路上飞驰的汽车等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帮助他们轻松的理解原本枯燥的物理课,让他们对物理等理科充满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最终,孩子们在科普团成员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成功完成实验。看到他们对成品的“神奇”效果充满好奇的目光,科普团成员们心中深受触动,能够激发农村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科普团便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