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8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10期

基于南京非遗金陵折扇现状与传承——艺术设计学院(一)

导语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部分非遗技艺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经典的传统技艺如何更好地融入新时代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议题。虽然近年中国风、古风大热,非遗技艺后继无人的问题却仍然迫在眉睫。数据显示:直至2017年,在现已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岁的占50%以上。在老工匠年事已高、年轻人不感兴趣的情况下,代表性的非遗技艺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南京非遗文化——金陵折扇的现状与传承为例,在了解该传统非遗文化于新时代的发展与融合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情况及传承方式。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我们能够为传承传统非遗文化提供相关解决办法。我们相信,传统非遗技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备着能与潮流结合、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金陵折扇唯一制作地——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

       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五福家园桃苑小区内。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研究所风格低调、朴实无华,仿佛一位退隐避世的高雅之士。径直走入研究所,便见三十平方左右的制扇室内数名老艺人们正在制扇。循着木香拾级而上,我们首先参观了折扇陈列室,种类各式、精美绝伦的折扇静静地躺在博古架上,或被打开竖立着,或被合上平放着,向人们展示着金陵折扇工艺的精湛。正是在这里,有着悠久历史的金陵折扇技艺得到了传承,让人们得以看见她的美、嗅闻她的香、甚至触摸到她的温润。一把小小的扇子,经制扇艺人的巧运匠心和扇面绘画的精心布局,方寸间凝聚着中国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

       随后,我们采访了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所长倪世金及老艺人丁桂英。倪所长谈起金陵折扇可谓如数家珍,耐心地向实践团队成员们介绍金陵折扇的制作工艺、现状等。丁桂英老师则是目前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中制作金陵折扇时间最长的老艺人。从丁桂英老师的口中,我们得知传承金陵折扇工艺,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最地道的工艺,生产最地道的金陵折扇。金陵折扇一直坚持的就是手工制作、精益求精。比如扇边、扇签都特别光滑,扇签的薄度可以拉到1毫米,靠的就是制扇师傅累积一辈子的手法。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秉承了“金陵派”传统手工制扇技艺和竹雕技法,汇聚了一支制扇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团队,包括雕刻大师、制面大师、制骨大师等,完整保留了全流程制扇工艺。金陵折扇的制作工艺包括制扇骨和制扇面两大部分,最后经过穿扇面的工艺,才能形成一把完整的折扇。

       最后我们在倪所长及研究所老艺人们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本次调研,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后期研究及总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复当年的金陵折扇货源销售带——南京夫子庙一带

       明清是金陵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南京是江南数省的科举之地,每当科举来临,赶往南京参加科举的士子都要选购一些高档的折扇,待科考结束时带回。因此,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清末民国时,折扇在南京的城南夫子庙一带仍有很大销量。

       然而,经过实践团队成员们在夫子庙一带的实地调研,如今坚持在售卖正宗金陵折扇的店铺仅仅只有一家。通过询问店员、对来往游客进行调研的形式,我们发现大多南京本地人或在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年轻人一般都听说过金陵折扇,但并不明白金陵折扇与市面上普通折扇的区别,大多不会在店铺购买。这导致金陵折扇在南京夫子庙一带的销售已不复当年辉煌,再加上随着电风扇与空调的普及,金陵折扇在打开过600多年悠悠岁月,拂去了600多个盛夏酷暑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没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