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产学研创新载体现状调研——法学院研究生调研团(二)
经过前期对接和准备,法学院研究生赴吴中区暑期调研团队于7月10日开始正式调研采访。
第一阶段:调研浙江大学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
7月10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吴中区科技局顾东华老师的陪同下,走访浙江大学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
在浙江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会议厅,研究院朱芹主任及其他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与调研团队成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成员们就研究院的引进模式、资金来源、运营模式、发展收益现状等内容与研究院的代表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究院主要负责人朱芹主任认为,政府理念的推动是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成功的重要前提。大院大所作为地方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育创新载体,优化地方产业结构,需要地方政府、研究院(所)以及社会力量的多方联动,单靠某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针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地方技术创新体系及产业发展中应当处于什么位置,在发展模式上与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器、转移中心等有什么异同,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等问题中,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第二阶段:调研南京师范大学苏州智慧创意研究院
7月10日下午,调研团一行在吴中区的顾科长陪同与创意研究院的副总经理严斌的带领下,走访了南师大苏州创意研究院。
团队从研究院的资产构成、运营模式、人员构成、发展现状、产品研发等方面展开调研。严经理认为研究院的资产构成决定了当前研究院的运营模式,这种类似上世纪90年代民营官驻型的企业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员工的薪酬待遇较低导致了人员流失严重、创新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强、资金使用上的严格审计程序导致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不足,研究所的地理位置不佳等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障碍。
通过下午的走访,我们也对访谈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与上午走访的智能制造研究院不同,南师大创意研究院所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来自其体制方面,而如何冲破当前的体制困境,增强企业竞争力还需要政府与研究院所之间共同努力。明晰当前区域的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区域内研究院所的研发合作,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如何引进研究院所,引进之后如何使研究院所带动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这些还需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现阶段发展情况欠佳的研究院所的发展出路在哪里还缺乏一个明确的规划,这点也必须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忌对科研院所的盲目引进。
第三阶段:调研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
7月12日上午,调研团一行在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主任助理蒋明老师的带领下展开调研。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就研究院当前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瓶颈、发展规划等与蒋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蒋老师表示,当前研究院工作团队人员较少,新员工认同度低、低绩效激励都是发展的一大障碍。现阶段研究院的盈利主要依靠“成果转化”,以产品研发为运营重点,但受当地政策影响难以进一步发展。然而,生物制药的研发工作与其他行业不同,普遍存在研发周期长的现象,因而更需要政府的长期支持。当前政府往往追求短平快,更关注那些能够短时间带来较高收益的、为政府提供高税收回报型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院的生存只能依靠自身,对外服务是他们选择的重心。
在探讨政府在引进研究院发展过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之时,蒋老师告诉我们,相比引入后的支持,清晰的政府产业发展目标和引入宗旨才是更需关注的重要前提。只有明晰地区未来的产业规划,针对性地引进相应的科研院所,才能避免广撒网而一无所获的尴尬处境。同时,也只有确定了清晰的产业发展方向,地方政府才能跳出因领导更替而改变对研究院所支持态度的怪圈。在谈及该院享受的政府财政支持时,蒋老师深有所感,他向我们详细阐述了政府的资金投放历程及使用去向。随后,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研究院各实验室中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为我们讲述了研究院发展历程中一些成功孵化的企业,然而这些企业最终却没能留在吴中,着实是一大遗憾。
访谈过程中,我们对“产学研”的认识有了进一步了解。以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为例,该院在引入过程中非常顺利,然而政府的环保政策却成为限制它在生物制药领域做大做强的最大因素,也导致研究院产生了关于政府引进目的的困惑。放大来看,在医药研发这一特殊领域,地方政府如何摆脱“锦标赛”式政治,真正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经济趋势考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又如何保障领导更迭后大院大所的平稳发展?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也将成为我们调研最终尝试解决的一个方向。在走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和实际联系的必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实地考察采访的重要性。调研之前,我们对项目课题进行了基本的预估,但经过调查才发现,问题比预想更复杂,现实比理论更丰富。真知出于实践,这次调研让我们开拓了眼界,也让我们更懂得换位思考。对于政府而言,在引进科研院所过程中面临短期成效和长远利益的平衡,而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又存在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冲突。不深入实际,我们难以发现这其中的矛盾,也更谈不上寻求改善之策。从第一次访谈的生疏紧张,到最后一次采访的从容不迫,这次调研之旅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知识丰富的宝库,更是绝佳的能力提升训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