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苏北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实践活动
2017年8月4日,法学院“城中村”优化改造调研团来到了南京刘军师桥开展调研活动。
刘军师桥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北侧,紧邻著名商圈新街口。相传明初重臣刘伯温的府第就在这里,人称“刘军师府”。新街口商铺两旁的一个被小摊占据的门洞,便是刘军师桥的小巷的入口了。从巷口望去,屋檐骨架生锈的雨棚,墙壁水泥脱落,裸露出青砖,墙角与下水道的青苔,无处不说明着刘军师桥急待改造。
调研团一行人采访了一位在这里居住了近80年的老奶奶,据她反映,该棚户区主要是老年人居住,多年没有厕所,下水道时常不通,只能在澡盆中洗澡,生活极不方便。刘军师桥虽已有改造的通知,但至今仍未得到改造,老人殷切希望改造计划能够迅速落实。
调研团还来到了分管刘军师桥小区的长江路社区进行采访,据工作人员介绍,刘军师桥小区现有住户72户,多是低保户,还有两户人家中有重病卧床的病人,作为社区一线的工作者,他们也对此表示十分痛心。社区也经常组织送温暖活动,看望在刘军师桥居住的住户,及时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不便,为他们排忧解难。谈及拆迁改造,工作人员也表示政府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确定因素,导致刘军师桥小区的拆迁改造工作迟迟未能开展,根据南京市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刘军师桥小区拆迁改造工程被列为民生工程的001号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刘军师桥这片“城市死角”将被彻底“打扫干净”,居民们也能享受正常的城市生活。
8月7日,“城中村”优化改造调研团来到了南京范家塘,进行我们最后一站的实地调研。距繁华的南京新街口一公里,朝天宫之南,建邺路、莫愁路、水西门大街、城西干道紧紧围合的一大片棚户区,那就是我们的调研地点——范家塘。如今的范家塘已经基本征收完毕,工地四周都建起了标有南京地铁公司logo的围挡,标志着原南京城中最大的棚户区将一去不复返。
调研团队走进了范家塘文津桥项目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据了解,今年南京棚改拆迁置换有保障托底,居民选择更多。从去年年初征收工作开始实行,到现在,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住户已交房,并迁入四大保障区的保障房内,征收工作可谓是相当顺利。
工作人员介绍,城市拆迁最受人诟病的是补偿和安置情况不透明,存在弹性空间,从而滋生矛盾,损害政府公信力。范家塘是南京首个运用征收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的拆迁项目。系统上,征收户的所有征收、补偿情况全部公开,可供随时查阅。公布所有项目包括征收补偿协议、房源申购等。居民在交房和搬迁中存在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来保障中心进行询问。
调研团队还对附近的居民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范家塘地区改造的看法。据居住在离范家塘只有一街之隔的韩家院小区的李阿姨介绍,范家塘原来就是一片老旧小区,但随着外来住户增多,住房面积不够,里面的住户就私自加盖棚户房,屋子越来越高,街道也越来越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超大的棚户区,李阿姨对市中心存在这样一个棚户区表示痛心,但也同情里面的住户,对政府对范家塘地区的及时征收改造,她表示十分欣慰。
昔日的最大棚户区早已没了踪影,范家塘改造征收腾出的地块,将于建设地铁5号线朝天宫站点。此外,还将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和市民公共活动空间。范家塘地区的征收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快速推进,但城市建设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具有城市与农村双重特征的城中村产生。城中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存在,也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