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7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40期

土木学院海外华裔寻根之旅社会实践小分队活动

    经过了7月20号第一天与营员们的接触,志愿者们已经对每一位营员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营地课程,各国文化的冲撞在我们面前铺成开来。课堂上,外国同学更是活泼,他们的思维更加无拘无束,自由奔放。

    7月23日,在棋艺课程期间,志愿者姜鑫遇到一组印度尼西亚的小男孩,在志愿者教完他们中国象棋一会儿,再去看他们下棋的时候,发现他们把8*8的棋盘折成了8*7的棋盘,仔细一看原来他们在下国际象棋,他们在理解了中国象棋基础上类比了国际象棋,志愿者在惊讶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创造力。刚刚在认识了他们之间的共性之后,又看到了不同。志愿者姜鑫感慨道:“我觉得如果换做是我,我也许不会想到这样的妙招。仅仅是从下象棋这样小小的游戏中就看出了华裔青少年与我们相同之处,同时也看出了由于社会环境、教育环境不同而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希望他们在回国后的日子里也能教给他们身边的人中国象棋,了解中国文化。也希望自己能从中学习他们活跃的思维,独特的看法。”

    志愿者张毅达在7月24日的志愿日记中谈到:在海外华侨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很多中西差异:外国的孩子们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比我们更注重对个性、对秩序的培养,她们更加自由热情、活泼自信,乐于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她们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处理应对能力都很强。在这期间和几乎班级所有人都谈过话的我,了解她们每个人在营地期间发生的大小事,看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在陶艺课、莲艺课这些文化课程中,她们独特的创造力令我感慨,与他们交流心得评论事件,又让我觉得生活处处是风景。

    在这几天的营地实践课程中,志愿者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接触营员,帮助他们感受中国文化,还需要记录下他们在行知基地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将他们的故事和作品收集起来,为每一位营员建立一份档案。当营员们开始游学时,志愿团队则退居二线,开始进行对每日的视频、文字、照片这些资料的分类与整理,有时也需要对营员们的采访英文视频或书信文字进行翻译。这样,当营员们回家之后,再看到这些档案资料,能够回忆起他们的故乡寻根之旅,回忆起在行知基地里感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