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6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83期

“调研中国”实践团队系列报道(一)

        由2011学院党总支书记眭国荣老师指导,2011学院张堂俊、陈园、马多征、胡碧涵、张一帆、薛凡等六名同学申报的社会调查项目《民族语言的文化遗失,中国内陆方言的现状——以北吴语区苏南方言为例》已经进入了实地调研阶段,从7月22日到7月28日将持续一周的调研主要在三个城市进行:苏州、无锡、常州。

       调研背景:吴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在人口统计上是中国除官话方言以外的第二大汉语方言,在西方被认为是一门语言,在全球排第十位,其形成历史追溯到商末。吴越之地是华夏文化代表。江南自古地位高,吴语较接近中古汉语,一些字词也透露出古文味道。吴语区在历史上是多个时代文化经济中心,亦是古时雅士聚集地,吴语保留汉语正朔因素。

       近三十年来,不提倡公众场合说吴语以致改变整体语言环境、限制吴语媒体传播、外地人大量涌入等多方面因素对吴语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故特此调研一下当今吴语方言的现状并有效地提出一些改善的措施,对吴语的传承尤为重要,也能部分反映中国内陆这个大环境下方言的使用现状,通过对本调研为例,来促进各地方言地良性传承,保护中国传统的民族语言文化。

       7月22日早,“方言传承者”团队的六位成员已经赶赴调研第一站——苏州,率先对苏州吴语进行调研。下午两点,按照原先计划,前往苏州沧浪区群星苑小区采访居委会陆书记,并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

       通过陆书记我们了解到,在他们小区中,使用吴语的年龄层次大都分布在中年和老年,而年青人均以普通话为主。少数会说吴语的年青人,说方言流利程度较差。这些问题主要归咎于家人之间的交流也以普通话为主,再加上学校的应试教育主推普通话,并且部分老师是外省人,课上课下的交流都是普通话。

       陆书记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吴语是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传承它,但通过应试教育来实现的可能性不大。陆书记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的苏州人,在于家人交流中自己都会使用吴语方言,但在工作中,也必须使用普通话。

       座谈持续一个小时,在结束时,陆书记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保护传承方言,特别是大学生更要有这种意识,并对我们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赞扬。最后“方言传承者”团队成员与群星苑小区采访居委会陆书记合影留念。

       随后六位成员分组对群星苑一区和五区的居民进行问卷采访,询问当地居民在生活、工作方面使用方言现状,以及吴语在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采集了大量信息,这有助于项目最终报告的形成。

       在苏州的第二天,“方言传承者”队员对吴语方言进行了更深一步的采访了解,在前往苏州大学的途中,队长张堂俊同学就方言问题与出租车司机攀谈起来。

       司机约40岁左右,他表示现在的苏州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外来人口的冲击,在很多地方已经听不到地地道道的方言,他们这一代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保留着很淳朴的苏州话,而子女则逐渐淡忘了苏州话。

       到达苏州大学,我们首先对当地大学生做了问卷采访,随机调查。我们从中发现,当代大学生虽然意识到方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但是在大形势面前也无能为力。然后我们来到了苏州大学语言文学院,对联系好的老师进行座谈采访,众所周知,苏州大学的文科比较好,对中国语言传统文化一贯很重视,老师们也提到苏州有很多小学、中学是支持方言教学的,特别是针对当地学生,如施斌茶馆、评弹学校等。

       我们要加大对方言的重视力度,建立语音采集库,推广当地方言、评弹节目,引导当地年轻人在非工作时间多讲吴语方言。

       接着,我们来到苏州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对部分游客进行问卷调查采样。虽然部分人的方言并不是吴语,但他们还是很热心地告诉了向我们描述了他们自己的方言的目前的现状。通过游客的描述,我们更加确定了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在博物馆内,我们遇到了一些对传统文化非常积极热爱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也向我们表述了自己非常赞成我们保护方言的这个措施,并且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不仅完成了调查问卷,而且鼓励我们希望我们能个承担起传承方言的这个责任。

       本次苏州调研,安排相对紧密合理,两天中一共收集纸质调查问卷近100份,网上调查问卷收集200多份,采集了大量吴语方言语音。在经过进一步的调整和安排,“方言传承者”一行结束了本次苏州之行,整装赶往下一调研地点——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