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6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82期

“青年中国行”实践团队调研报道(一)

        由校团委吴杰老师指导,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葛长超、徐浩、薛虞,杜莎、杨宇晨、陆琛琳六名同学申报的暑期社会实践课题《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调研——以上海、南京、泰州为例》,成功入选青年中国行2016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项目全国三十强。现已进入实地调研阶段,从7月26日到8月4日为期十天的调研将先后在上海、泰州、南京进行。

       7月26日上午团队成员到达调研第一站——上海,在接近40度的高温下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六名成员分成A、B、C三组,A组(葛长超、薛虞)负责调查上海虹桥机场、上海火车站和上海地铁等交通出行场所;B组(徐浩、杜莎)负责调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C组(杨宇晨、陆琛琳)负责联系、采访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等相关部门。

A组—交通出行无障碍

       在上海市虹桥机场,实践团队成员发现免费轮椅租借、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坡道、低位询问台、低位电话亭、母婴室等无障碍设施在机场都能找到。小组成员分别对这些无障碍设施尺寸进行测量,例如无障碍电梯的呼叫按钮高度为950mm,无障碍厕所厕位两侧均有高度为800mm的水平安全抓杆,另一侧则有高度为1400mm的垂直抓杆等,相关数据均符合《GB 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国家标准。

       团队成员在上海火车站调研后,发现同样设有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坡道、绿色通道等相关无障碍设施。经过采访咨询台工作人员得知,火车站设有送客服务,可以由一人陪同,接送70岁以上老人、怀抱婴幼儿、残疾人、孕妇等需要帮扶旅客上下火车。

       大多数地铁站点配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绿色通道、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其中,在14条已建成地铁线路中,共有近700部无障碍电梯分布在各个站点,方便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人群使用。部分线路为20多年前所建造,因当时的设计标准尚未关注无障碍设施,后续陆续进行改造,仍然有个别站点受制结构或没有改造空间,没有配备无障碍电梯。

B组—公共生活无障碍

       小组走访了该院的儿科、骨科、国际医疗保健中心、老年科、眼科以及住院楼。大部分科室都配备有无障碍厕所以及扶栏,过道扶栏高度为850mm符合标准,无障碍厕所均配备有坐便器、以及低位洗手台;部分科室配备有无障碍专窗,窗口高度800mm。符合国家标准;在国际医疗保健中心门口有便于轮椅推行的无障碍坡道;在老年科有专门的轮椅,提供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使用。

       门口均配有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电梯,馆内均设有无障碍厕所、缓坡等无障碍设施。图书馆还专门设置了视觉障碍者阅读室,提供一个有声读物的平台。

       上海环球港购物中心内配备有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母婴室、缓坡等无障碍设施。作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其无障碍设施配置很完善,无障碍标志系统做得十分醒目,便于寻找。

C组—垂直管理无障碍

       7月28日下午,小组成员采访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郑建华老师。

       通过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学习,郑建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模式。从2003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开始,借助2007年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2010年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东风,上海市进行了两轮无障碍环境改造,上海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窄到宽的历程。目前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为督导整改相关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残疾人家庭住房的无障碍改造。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上海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形成了一套相较完整的体系。郑建华老师指出,当今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基础和群众意识的觉醒,国家在日益强大,建成一个完整的无障碍环境需要我们所有人的重视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郑建华老师是一位肢残人士,腿上安了义肢,在采访过程中郑老师说到这样一段话:“我是个弱者,看到人家比我还弱,那我就是强者,我就应该去帮助别人。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能够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就足够了。”

       为期三天在上海的调研走访暂时告一段落,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超大城市,其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