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6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4期

法学院“南京评话 美丽中国”实践团开展活动

        为认识了解南京评话,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让评书艺术重新走入人们视野,7月7日至9日,我校法学院“南京评话 美丽中国”实践小分队赴南京市秦淮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南京评词”、“说书”,流行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南京评话植根本土,历史悠久。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等兴旺发展期,它与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三足鼎立,相互促进,堪称江苏民间传统说书艺术三大流派。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南京评话发展几经沉浮,生存状态堪忧。唯一的老艺人孔幼平2008年故世,南京评话几乎成为绝响。

        7月7日,实践小分队来到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乌衣巷开始第一次调研,这里曾是已逝南京评话最后一代传人张幼平老先生的表演场地。在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虽感受到南京评话的余响,却又有物是人非的哀殇。乌衣巷的观光人群在不断流动,唯独少了独特的历史底蕴——浓厚的商业化气息掩盖了文化背后的味道。在实践小分队的采访中发现,乌衣巷中的人们虽了解孔幼平,却对于评话的认知仅局限于其是南京本土传统曲艺的一种。乌衣巷为人称道的是其所承载的那份记忆,可根据团队成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评话留在乌衣巷的记忆正在消散。随后实践小分队前往秦淮区文化馆,冷清的文化馆,虚掩的大门,文化普及与讲座的“低温”再次让实践团感受到群众对于文化的低认知程度。通过一整天的调查,小组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对传统民间技艺的保护刻不容缓,这也坚定了成员们认真做好调研及收集信息记录信息的信心。

        7月9日,实践小分队总结第一次调研的情况正式启动第二次调研。考虑到南京评话可供实地调查的资料数量,实践小分队决定以同是南京本地传统曲艺的并且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白局和永熙茶楼作为切入点。永熙茶楼由老相声艺术家张永熙创办,而张永熙先生曾长期在南京白局表演。通过与附近居民的交流,实践小分队基本了解了南京白局的基本情况。接着,实践小分队前往夫子庙内的南京白局社,却发现南京白局社并未营业。通过与附近的居民沟通发现白局社长期处于关门的状态。

        通过两次调研,实践小分队进一步认识到南京本地曲艺的现实境况。小组成员在为其发展现状担忧的同时,更深刻认识到,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本次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实践小分队的同学将利用暑假时间认真的查阅文献、论文,查找补救之法,更好的唤醒人民群众对南京传统民间艺术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