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5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39期

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项目系列报道(一)

        7月16日,为了深入了解近年来农村早婚、留守等系列“乡村爱情”现象以及引发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南京工业大学“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来到了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部的灌云县展开了调研工作。

        调研首日小组成员邀请到了灌云县伊山镇胜利社区党委副书记马鹤文,并从她口中初步了解到了当地的早婚的比例和留守妇女的情况。马副书记是当地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由她开办的金鹤服装有限公司解决了大量留守妇女的工作问题。马副书记介绍道:“在这里,早婚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青年在高中毕业以后,如果没有继续上学,通常会选择结婚。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老一辈人遗留下来的思想观念在作祟。然而,早婚青年只是把结婚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所以并没有太多去考虑自己婚后在家庭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或者是承担怎样的责任。”

        随后,小组成员和马副书记就“早婚现象和留守现象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了交流。一般情况下早婚的青年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很高,只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而且他们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所以在结婚之后,为了养家糊口丈夫或者夫妻两人多会选择外出打工,继而引发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

        在采访的最后,马副书记还跟同学们畅谈大学生活,并对他们的具体调研工作做了一些建议和指导。未来几日,该小组还将就其课题做深入调研。

 

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项目系列报道(二)

        继16日与马鹤文的初步交谈之后,为进一步详细了解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农村早婚、留守等系列“乡村爱情”现象及其原因,南京工业大学“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于7月17日到达灌云县妇联工作处,与县妇联办事员韩韵秋深入交流并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韩韵秋是连云港新浦县人,2010年从扬州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妇联工作,她表示妇女创业与维权一直都是她们工作的核心,“我们做得很多工作都是关于妇女创业和维权,保障妇女就业,维护妇女的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伊始,谈及早婚现象,韩韵秋介绍说“早婚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不止在我们这里,在整个中国农村应该都是如此的。”对于早婚现象的原因,她认为这跟农村教育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岁左右结婚的人群中很多知识水平都不高,结婚后夫妻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就留在家中。”

        紧接着,韩韵秋又与我们就“留守儿童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她为我们讲述了几位典型事实孤儿的案例,并表示现在已经在做相关改进工作并获得一定成效,“对于事实孤儿我们建设集中供养院,现已收容86名孤儿;开展‘社会妈妈结对’活动,由认领妈妈经常性探望他们,有时带他们回家一起住;开展‘成长伙伴结对’活动,高年级同学关心和引导低年级同学。”

        最后,韩韵秋为调研成员提供了相关材料和数据,并联系好乡镇妇联负责人,为同学们深入农村实地考察提供便利。

 

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项目系列报道(三)

        在两天的初步调查之后,为了更进一步详细了解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农村早婚、留守等系列“乡村爱情”现象及其原因,南京工业大学“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于7月18日前往灌云县四队镇街西社区,与当地妇联主席朱莹莹以及其他村官进行了深切的交流。

        朱莹莹谈及我们的课题时表示很有意义,她首先和我们交流了有关早婚的现象。当地早婚现象还是很多的,集中在20岁左右,主要是由于学历层次比较低,另外还受制于家庭原因,农村习俗,没有所谓的自由恋爱。早婚的夫妻一般都难以领取结婚证,导致了他们婚姻生活的不稳定,孩子的教育投资也难以为维持。她还列举了当地让人非常痛心的由于早婚而导致的悲剧。

        接下来,她说当地对于留守儿童还是比较重视的,导致留守儿童的原因很多,夫妻早婚,经济实力不够,当地的就业、创业机会也很少,,无奈之下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只能留给长辈抚养。社区对于留守儿童会定期开展娱乐文化活动关注他们的成长,例如“法治讲课”、“文化晚会”等等。

        最后,我们向她咨询了留守妇女的问题,我们了解到社区留守妇女的数量较多,社区为留守妇女提供了大量就业信息,也会提供创业机会,也有一些留守妇女在家开办餐馆,养殖,有了自己的事业。另外一些生活贫困的,社区会定期提供经济资助。

        还有很多有关“乡村爱情”的故事需要我们去挖掘,接下来调研小分队还将再次去县政府了解相关情况。

 

大学生菁英人才学校“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项目系列报道(四)

        这已经是我们南京工业大学“乡村爱情”暑期调研小组来连云港调研的第四个工作日,在前三天的各级妇联、村镇调研中,我们采取了自上而下的调研顺序,从县级到村镇,课题小组通过第三方介绍的方式了解了许多案例,7月19日课题小组再次出发前往灌云四队镇街西社区,这次的目的地是当地一家包装工厂,在镇妇联主席朱莹莹女士的介绍下,有幸对一部分课题相关人士进行采访。

        这个工厂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妇女”企业,招募面向的员工主体是当地的留守妇女,这些妇女的丈夫在外工作,而自己带着孩子在家乡,穿梭于农耕和工作的交替中。

        我们采访的第一人是本工厂的负责人吴伟芳女士,拥有三年主管经验的她对工人的基本信息都有所了解。这里的工人工作时间主要是上午的七点到晚上的六点,由于工作的工序按照流水作业运作,而工厂接到任务并不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工厂采用轮休假的开放形式,正好符合农村妇女需要兼顾家里耕地的实情。

        接下来我们的采访对象是35岁的工厂工人王女士,她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妇女的代表,她家住在工厂对面,丈夫在外工作并且很少回家,虽然随着社会以及周边经济的发展,工厂工作压力不大、农耕机器化应用广泛,但是她跟其他留守妇女一样,在精神上的孤独是不可言喻的,对于她来说,爱情更像是一种束缚的契约,失去了温暖的家的感觉。

        这里的妇女拿着三千以上的工资,随着自己的工作能力,拿到的报酬也不一样,部分优秀员工的月收入甚至可以会超过五六千,在这个区域周边情况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从侧面也反应出了地方政府对于家庭的经济的关注度是足够的,而且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准。但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呢?

        明天课题小组会再次前往县妇联,针对我们这两天下乡所调研的内容,再次咨询县妇联的相关工作人员,希望我们能进一步沟通、得到调研所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