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2015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简报第35期

在战火中屹立的中华门

——记“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探访活动第二站

        虽然南京的天气阴晴不定,但这并不能阻挡寻访团寻访的脚步。日子依旧,脚步不停。7月13日,大学生巡访团沿着中华门的轨迹在历史里穿行。

        南京中华门位于明代南京城正南,明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健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始称聚宝门,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性建筑。中华门瓮城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内瓮城城门,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式城门。走近中华门,城门上的九九八十一颗钉便映入眼帘。这钉子象征着只有皇家才能享有的特权。

        在中华门顶部平台的第三层的谯楼,毁于清初,清中期复建的谯楼与原楼已无法相比。复建后的谯楼又毁于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的炮火之中,这里已经成为一片土场。城楼上杂草丛生。寻访团在城楼上观望时,恰好遇到一群工人正在清理杂草,这保证了城墙的稳定。

        瓮城东西两侧筑有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登上阶梯,来到城墙的最高处。可俯瞰,可远眺,豪迈壮阔的景观让人感叹造物者的伟大神奇,抚摸着城墙上的砖头,让每个成员为之感到惊奇。一块砖头,一个名字,一段历史。原来在建造聚宝门的时候,明朝为了保证砖墙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有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所以城墙砖的质地过硬,尽管经历了朝代更迭,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抗日战争,但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华门依然完好的矗立于此。

        谁曾知道,77年前,在这里,出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飞机盘旋,炮火轰鸣,日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护国的士兵用血与肉的身躯保家卫国。1937年日本侵略军攻入南京的时候,唐生智将军率领的国民党八十四师,用自己的身躯和鲜血谱写了悲壮的中华门保卫战。日军第六师团先头部队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进行总攻击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日军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中华门的城楼就在战火中毁于一旦,至今在城墙上还能看见弹坑,诉说着那一段历史。

        巡访团成员循着中华门的轨迹,慢慢揭开了历史的面纱,与此同时,现实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大学生们顶着烈日,向游人咨询了一些关于抗战遗址的想法,并将寻访团熬夜做出来的问卷调查逐一发放给路人,而大家也对问卷内容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调查结束后,巡访团成员集中起来,对于问卷结果进行了探讨分析,为以后的调查问卷做准备。

        中华门是此次探访活动的第二站。巡访团将以它为样本,分析由文物管理机构管理,向游人收费的一个遗址保护问题。

        巍巍雄伟中华门,天地结庐阁为邻。青砖砌墙高百尺,雄姿不减万年新。今朝有幸观瓮城,金陵旧景今日新。抗战历史不容磨去!

 

利济巷慰安所:淹没在城市发展的洪流里

——记生工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探访活动第三站

        七月的南京,有着火炉一般的天气。骄阳似火,却也抵挡不住生工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的同学们探访的脚步。7月15日,寻访团一行八人,探访南京大行宫利济巷慰安所遗址。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共保存有7幢房屋约2000平方米,是亚洲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可是这处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似乎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

        根据团队成员前期资料的收集,可以得知,在2004年下半年,因为慰安所旧址不属于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文物保护条例并不适用,拆迁人员进场,居民收到了拆迁通知书。后来拆迁中断,但老房子长期缺乏保护,部分建筑构件坍塌,楼顶有多个破洞,楼内到处是垃圾,污水横流。而后因为燃放爆竹,慰安所旧址发生火灾变得更加破败不堪。直到,2014年6月17日,在学者的推动和文物部门的努力下,“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被正式宣布增补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寻访团此次探寻的目的,就是想考察一下,一年过去了,作为文保单位的利济巷遗址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寻访团一大早就在南京大行宫地铁站集合。尽管团队成员已经提前做足了功课,在地图上标出了慰安所遗址的具体位置,可是整个寻找的过程却依旧很不容易。在早已经被四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包围的老居民区里,团队成员东奔西跑,却怎么也找不到利济巷的踪影。最后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帮助下,团队队长眼尖地看到了那块伫立在一个施工工地边上的路牌——“利济巷”。

        整条巷子并不长,连接着中山东路和科巷。街的一侧是一排门面房,做着各种各样的小吃生意。团队成员陷入了不解,似乎这里并没有慰安所的遗址。于是,大家向路边的一个小摊的店主询问慰安所遗址的具体位置。店主努努嘴:“工地里的这些个破房子就是。”

        整个慰安所遗址,更像是一个大工地。铁皮墙、脚手架、搅拌机把这块区域围了起来。透过建筑上蒙着的绿纱网,我们可以看到,几栋民国小楼,已经是断壁残垣。所有的木质结构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了最外层的一圈砖墙,依稀可见,砖墙之内,有工人正在施工。

        寻访团想走近进行探访,却在门口被拦下,因为这里现在是施工工地,不允许外人进入。所以值得作罢,只能和几个正在围墙外休息的民工打探消息。原来,这里按照文物部门的要求,将会做成纪念馆,相当于“江东门纪念馆(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分馆”。

        离开了利济巷,团队成员一路上却对于这样的保护形式产生了分歧。有人提出,这样的保护已经没有了价值,完全只能算做在旧址重新盖了几栋仿古的房子,已经完全不是曾经的模样了,这样的“遗址”,早已经没有了“遗址”的特征,完完全全是个现代建筑。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的确有点道理,但是团队的其他成员确认为这种方法已经是现在能做的最好的方式。由于之前的缺乏保护,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建筑能保留至今已经不容易,若不进行重新的修建,那只会更加糟糕。现在的修复工作是还原历史,警示后人,有重要的意义。

        据悉,利济巷慰安所遗址是“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的第三站,将作为民间提出建议、官方参与保护的一个遗址样本,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未来此处遗址的后续保护措施以及对外展览的形式,写入最终的调研报告,并且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旧巷深处有国殇

——记生工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探访活动第四站

        七月的阳光再辣,也不如生工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成员探寻抗日遗迹的热情那样浓烈。结束了在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的探访,7月16日下午,团队成员一行八人来到南京中华门外的小巷子里,探寻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南京保卫战巷战遗迹。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据历史资料记载,曾经在南京中华门外的一些城南旧巷中发生过巷战,爱国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抗争,企图阻止日军进攻国民首都南京,最终以身殉国。

        前期寻访团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在南京中华门门西地区的小巷子中的古建筑外墙上发现了弹坑和爆炸的痕迹。同样,据日军步兵114师团66联队的详报记载,南京南门(注:中华门)外街道内的敌军,也就是中国守城部队,凭借房屋用机枪、步兵炮、手榴弹进行抵抗。中国军队,有不肯投降的军官,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团队成员在出发前没有太大的把握,可能无功而返,但是,大家还是顶着烈日,想在这些曲折的小巷里穿梭寻找着那曾经的故事。

        我们到达门西,发现这里早已破败不堪,一处处的拆迁工地早已将这片区域变得面目全非。走到鸣羊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已经修缮地非常漂亮气派的园林式建筑——愚园。据记载,愚园又名胡家花园,抗战期间毁于战火。而如今随着这座花园的修复以及四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那些遗迹恐怕早就已经消失了。

        正当团队成员遗憾本次活动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目标的时候,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在家门口乘凉。也是无意,团队成员和老奶奶打了个招呼,问她知不知道这里发生的有关“打日本鬼子”的事情。老奶奶很热情,把团队成员邀请到她家的院子里。老奶奶一直就住在城南的小巷子里,1937年,她还是个小孩子,日军进攻南京时,她和自己的亲人全都逃难到了现在南京的江北地区,躲过了那一场浩劫。老奶奶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场南京保卫战的情况,但是据后来逃难回来一些幸存的老街坊说,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城墙根,死多少中国兵啊。”

        告别了这位热情的老奶奶,团队成员的心却不能平静。谁能知道,这些安静祥和的破败街道里,曾经发生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之前看着“巷战”等冷冰冰的词汇,成员们的触动并不深刻,但是,真正听了老人的叙述,来到中华门的城墙根下,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旧巷深处有国殇。虽然我们不能再找到那些痕迹,但是这份口述的历史记忆,会一样成为一份宝贵的资料,诉说着日军的残暴和中国将士不屈的灵魂!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

——记生工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探访活动第五站

        几天的炎热褪去,天阴沉了下来。7月17日上午,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抗战记忆”大学生寻访团一行八人来到了本次探访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个人的心情一如天气一般,很是沉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于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该地曾经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该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1995年扩建,现如今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千平方米。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有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及和平鸽等部分组成。墓地广场有鹅卵石、枯树和沿院残垣断壁上的三组大型灰色石刻浮雕及院内道路两旁的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和史实。

        在广场上,团队成员近距离瞻仰了国家公祭鼎。2014年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议,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去年12月13日,就在这个广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这里举行首次公祭仪式,铸鼎表达哀悼之情。在这个布满石块的广场上,仿佛回荡着那一声声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又似三十万同胞的呐喊声,痛斥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

        之后,一行人进入了史料陈列厅内,这里主要陈列着当年日军屠杀现场照片、历史档案资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证言及当年屠杀南京军民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的日记供词等,都是证明南京大屠杀存在的有力证据。在陈列厅内,给团队成员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为“12秒”的展厅。每隔十二秒,一滴水落入池水中,滴答滴答的声音在黑暗的展厅之中回荡。6周,30万个生命,12秒就有一个同胞在屠杀中失去了生命。水声仿佛是无辜的群众在滴血,不禁让人触目惊心。

        出了史料陈列厅,八人来到了遗骨陈列厅,该处原原本本地保存了大屠杀时用于埋葬死难者尸体的“万人坑”,一具具白骨清晰可见,仿佛让人回到了当年的恐怖场景。有的尸骨甚至可以看出遇难者曾经遭受过刺刀、斩首等惨绝人寰的暴行。

        出了万人坑之后一行人来到了“祭场”,黑色的大理石衬得不大的房间愈加空旷,也愈加昏暗,低沉的男音一字一顿地播报着每一个死难者的姓名。每一声,都让人无比沉重。

        走出整个展区,大家的心情都不能平静。曾经,每个人都在历史课上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可是直到身处丛葬地,才真真切切感受到群众的无辜与凄惨,以及侵华日军的兽性与残暴!

        正巧,团队成员的手机上传来新闻推送,日本众院特委会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安倍政权在推动修改日本和平宪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分子依旧不能正视历史,甚至美化战争,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还企图破坏二战之后确立的世界秩序,实在让人唾弃、鄙夷。

        在本次参观活动中,成员们也见到了一些游客不文明的现象,如在“12秒”与万人坑出口的“祭灵泉”中,均可见闪闪发光的硬币。有人说了一句:“在中国的景点中,只要有水的地方就都是许愿池。”大家听了这话一时都站在原地,久久没有动作。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陈列,并不是把伤口撕裂给世人看,而是警醒后人,让人们牢记曾经的教训。但我们在参观反省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切勿在历史的旧伤上添上文明的新伤。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保护遗迹,重振华夏,这是新一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