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爱服务团开启“随迁子女幸福感”调研之行
7月7日上午,南京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爱服务团来到了位于建邺区苍山路28号的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随迁子女幸福感”调研之行。学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服务团成员,双方为南京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基地铜牌揭牌,随后队员们就“随迁子女幸福感调研”这一实践题目展开调研
以下为团队成员李璟同学的日记。
李璟同学日记
7月7日上午8点,我们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随迁子女幸福感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建邺区苍山路28号的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学校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经过短暂的商讨后,我们兵分四路。一路负责100位四五年级同学填写调查问卷,一路负责校门口家长的调查问卷。另外2路负责采访有代表性的随迁子女和本地子女。
在我们队随机抽取的12个样本中,有4位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其余8位随迁子女有的是第二代移民,有的是随父母工作来南京不久。
在总结今天采访的过程中,我发现,100%的本地子女都报了兴趣班,而且不止一门。随迁子女中,只有将近50%报了兴趣班。在我看来,报兴趣班是衡量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同时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虽然上兴趣班不能保证提高孩子的幸福感,但这大大提高了孩子的竞争力,对他将来的幸福感有益无害。几个第二代移民或者是很小就跟着父母来到南京的几个同学都表示:对南京和老家的好感差不多。而来南京只有两三年或者只有几个月的孩子来说,老家才是心之所往。他们挂念在家乡的亲人和小伙伴,不能快速地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而且家庭背景,文化差异都加剧了他们与南京这座城和人的隔阂。
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叫许衡的男孩子,11岁,随姐姐来南京一年。他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稳重,在我们的队员请他吃糖时,他也再三拒绝。直到最后采访结束时,队友给了他一把糖,并告诉他可以通过分发糖果来结交朋友,他才收下。在我们向他讨论其他问题时,他都能第一时间斩钉截铁地给出答案。但当我们问他有没有好哥们时他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给出我们一个明确地答案。而且他同时向我们表示:有问题不会向老师坦白内心。这让我感到很担心和心疼。他报了2门兴趣班,从这点看他的家境至少不错。但他离开父母,和21岁的姐姐在南京相依为命,多少会使他的内心有点自闭,不懂得如何主动结交朋友,成长过程中少了很多温暖和幸福。
纵观今天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中学附属小学相较于我们想象中的条件落后,学生家境贫寒的,外来务工子女聚集的同类型学校,学校设施,教学氛围,师资力量,学生素质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给了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随迁子女的生活。但在能保证孩子物质水平的同时,我们还是发现孩子在情感上收到的关注不够,同时也缺乏与人交际的技巧。我认为,家长务必要增大对孩子情感上的投入,孩子的成长是不可以替代的。同时,相关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讲座,帮助解决孩子的困惑和需求,帮助孩子更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