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学院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人的生命在无情、残酷的交通事故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对于随时可能来到的交通事故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应该事故发生的特征,在路上真正远离交通事故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它的特征。为什么交通事故会频繁呢,它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系?我们这次的实践就是从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违法行为着手。

首次安排任务时,其实心中既有责任感,又有几分轻松感,责任感是因为第一次社会实践,面对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轻松感是因为我工作相对组长来说特别繁重,但同时也有几分新鲜感,可以出校门接触不同人群,对我这种不大接触社会的人也算是一种体验。我也期待团队合作,喜欢碰撞之后擦出的火花,也喜欢讨论后得出一致结论的满足感。
真正执行任务时,在湖南路遇到一个年轻交警,作为一名交警,他也感触颇多,我们交谈了许久,在他看来,行人与非机动车违法行为是相对比较多的,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肯定会有一部分人不受约束,闯红灯以及走机动车路线。部分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是引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民安全意识的高低,直接左右着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好坏。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最终依赖于全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生命是个人的,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因而是否珍惜也是个人的事,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引导,虽然有些是带有惩罚性的引导。对别人的生命负责也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现在法律措施还不完善,很少有对行人及非机动车进行惩罚或处罚的措施,但是在个人交通违法行为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也只有自律来最大限度减少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现如今,国人的交通安全意识比较差,总是带着机动车会让行人及非机动车的想法。我调查的时候也会看见有一些人闯红灯,感觉他们就根本不知道或者不管红灯时干什么用的,更不用说是其他的交通标志。还有就是我经常听见长辈对晚辈说:“走在公路上你不用害怕,汽车不敢撞你的。”现在想起了这些话,我感到十分心寒。对,在路上就是要胆大心细,不论作为你是驾驶员还是路人,这是应该要做到的,但是后面一句就会使晚辈觉得在公路怎么走都不怕,反正汽车不敢撞我们。有这种心态的人还是非常多的,所以现在在街道上人走路非常随便,根本没有一点安全意识,面对着对面鸣喇叭的汽车,自己仍会慢条斯理的过马路,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在路上我们和行人应当互相礼让才能最大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然而,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是一个让人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纵观几十多年来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唯独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却一直反应迟顿。一旦有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报刊、电视等媒体均有所报道和广为宣传,但国人采取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或将其归咎于某人的运气不好,诸如此类的近似于麻木的思想,助长了国人交通违法后罚点款了事的无所谓态度。有不少人不仅自己交通违法后不以为耻,而且对他人的交通违法行为熟视无睹,且荒唐到明知可预见交通违法行为会危及到自身的安全也无动于衷的地步。因而交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是国人的一大顽症。
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红绿灯设置的原因,调查过程中,一部分群体也会承认自己有时也会闯红灯,原因是红绿灯时间设置不合理,经常还没走到马路边红灯就亮了,弄得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南京也有些老街道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虽然这里的车流量相对较少,但是车速明显比较快,在这里经常有交通事故发生,而且三轮摩托车出事故的情况非常多。道路交通安全是全国安全生产的重要领域,量大面广、流动性强、事故多发突发、监管难度大,已经成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治理,各个年龄段或是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年轻人赞同纳入信用体系的较多,中年人赞成教育的较多,而老人则赞同罚款的多,而且还提出要重罚。其实这三种措施各有各的好处,关键在于怎么把三者结合起来,真正造福人民。
无论如何,最基本的是安全教育。大力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断好转的一项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通过实施宣传教育工程,使全社会人人受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人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人人提高交通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实现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交通事故明显下降的目标。